為監測京津冀區域發展變化,服務國家戰略,國家統計局、北京市統計局和中國社會科學院京津冀協同發展智庫聯合開展了京津冀區域發展指數課題研究,構建了基于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的區域發展指數評價指標體系,并每年測算區域發展指數對區域發展情況進行監測評價,年起向社會發布。
測算結果顯示,2018年[1]京津冀區域發展指數為160.13,比上年提高6.14個點。其中,共享發展指數最高且上升趨勢最為明顯,創新發展指數和綠色發展指數呈穩步提升趨勢,三個分指數分別為248.27、158.27和146.84,是推動京津冀區域發展指數上升的主要力量;協調發展指數和開放發展指數分別為122.08和125.17。2014年以來,京津冀區域發展指數出現較大幅度提高,2018年比2013年年均提高8.49個點,快于2010-2013年[2]期間年均提高水平2.59個點,反映出在協同發展戰略帶動下,京津冀區域迎來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政策帶動、創新驅動、投資拉動等各方面力量為區域發展帶來實實在在的“紅利”。
圖京津冀區域發展總指數的變化趨勢

1.區域創新發展成效明顯
京津冀區域創新發展指數持續平穩上升,2018年為158.27,比上年提高4.71個點。與2013年相比,平均每年提高8.25個點,快于2010-2013年期間年均提高水平2.57個點。良好的“雙創”氛圍和深化科技創新體制改革的政策利好激發了區域創新活力和熱情,對創新發展發揮了重要帶動作用。
在創新投入方面,2018年區域研發經費投入強度(D經費支出相當于地區生產總值的比例)為3.36%,比2013年提高0.37個百分點,京津冀三地的研發經費投入強度之比由2013年的5.86:2.93:1(河北為1,下同)變為2018年的4.45:1.89:1,差距明顯縮小。在創新產出方面,區域每萬常住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由2013年的9.63件增加至2018年的26.44件,增長1.7倍。其中北京由40.4件增加至111.9件,增長1.8倍;天津由9.0件增加至20.6件,增長1.3倍;河北由1.0件增加至3.3件,增速達2.3倍。在創新效率方面,與2013年相比,區域每億元研發投入經費的專利授權量增速超過50%。
2.區域協調發展有序推進
京津冀區域協調發展指數總體呈現穩步上升態勢,2018年為122.08,比上年提高3.65個點。與2013年相比,平均每年提高1.6個點。
在城鄉協調方面,區域城鄉一體化發展取得成效,城鎮化率從2013年的60.1%上升到2018年的65.9%,年均提高1.16個百分點。在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協調方面,京津冀逐漸加大文體娛樂方面的投入,不斷豐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2018年區域文體娛樂業固定資產投資比2013年增長24.7%。同時,隨著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區域互聯網普及率由2013年的54%上升到2018年的61%,提高7.0個百分點。
3.區域綠色發展進步顯著
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以來,生態環境的聯防聯治成效尤為明顯,綠色發展水平顯著提高。2018年,區域綠色發展指數為146.84,比上年提高3.61個點。與2013年相比,平均每年提高8.26個點,快于2010-2013年期間年均提高水平6.41個點。
在節能減排方面,區域能耗持續下降。與2013年相比,北京、天津、河北三地萬元GDP能耗分別累計下降21.9%、26.3%和29.1%(按可比價計算)。在空氣質量方面,區域PM2.5年均濃度由2013年的106微克/立方米降至2018年的55微克/立方米,下降48.1%。其中,北京由89.5微克/立方米降至51微克/立方米,下降43.0%;天津由96微克/立方米降至52微克/立方米,下降45.8%;河北由108微克/立方米降至56微克/立方米,下降48.1%。在綠色投資方面,區域節能環保支出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比重由2013年的3.2%上升至2018年的4.9%,提高1.7個百分點。其中,北京由3.3%上升至5.3%,提高2.0個百分點;天津由1.9%上升至2.2%,提高0.3個百分點;河北由3.9%上升至5.6%,提高1.7個百分點。在生態建設方面,區域人均城市綠地面積由2013年的15.2平方米/人增至2018年的19.1平方米/人,年均增長4.7%,較2010-2013年期間年均提高水平快2.9個百分點。
4.區域開放發展取得進展
京津冀地區對外開放從“大進大出”“引進來”向“走出去”、全方位高水平開放轉變。2014年以來區域開放發展指數上升幅度較大,2016年達172.24,比2013年年均提高20.73個點,自2017年開始受高基數影響,指數有所回落,2018年為125.17。在全球經濟增速放緩背景下,外需拉動相對乏力,而內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進一步提升,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
在利用外資方面,2018年京津冀三地實際利用外資額分別為173.1億美元、48.5億美元和97.0億美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3.78%、1.71%和1.78%。在對外投資方面,區域對外直接投資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從2013年的0.6%增至2018年1.1%,提高0.5個百分點。在貿易開放方面,區域對外貿易自2013年達到高點之后開始回落,在2016年以后又有所回升,2018年區域貨物進出口額與地區生產總值之比為45.8%,較2016年提高7.9個百分點。在人員往來方面,區域國內外游客接待量穩步增長,其中入境旅游人數呈波動性變化。2018年區域國內外游客接待量為12.2億人次,比2013年增長85.5%,其中入境旅游人數下降8.7%。
5.區域共享發展成效突出
京津冀區域共享發展指數呈現快速上升趨勢,2018年為248.27,比上年提高32.06個點。與2013年相比,平均每年提高21.3個點,較2010-2013年期間年均提高水平快7.83個點?;竟卜展蚕?、基礎設施共享、教育公平、脫貧攻堅等方面均有明顯改善。
在基本公共服務共享方面,區域人均一般公共服務支出[3]穩步增長,且京津冀三地之間差距逐步縮小,三地人均一般公共服務支出之比從2013年2.8:2.3:1縮小至2018年的2.6:1.8:1。區域每千人口衛生技術人員數總體呈上升態勢,從7.1人增加至7.5人。在基礎設施共享方面,區域基礎設施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比重從2013年的20.5%提高至2018年的25.4%,提升4.9個百分點。區域高速公路里程穩步增加,2018年高速公路路網密度達到444.7公里/萬平方千米,比2013年增長26.3%。在教育公平方面,三地人口受教育程度穩步提升,北京大專及以上學歷人數占6歲及以上常住人口比重[4]由2013年的35.1%提高到2018年的38.9%,天津由21.1%提高到26.2%,河北由7.4%提高到10.7%。在脫貧攻堅方面,區域脫貧攻堅取得較大突破,尤其是河北在2018年實現了65萬貧困人口脫貧。區域最低生活保障人數占地區常住人口比重由2013年的3.09%下降至2018年的1.51%,下降1.58個百分點。
附注
京津冀區域發展指數及測算方法
2015年4月30日,《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經中共中央政治局審議通過,這是實現京津冀區域優勢互補、互利共贏、區域一體,打造中國經濟第三增長極和世界級城市群的重要舉措。為監測京津冀區域發展變化,服務國家戰略,國家統計局、北京市統計局和中國社會科學院京津冀協同發展智庫于2016年聯合開展了京津冀區域發展指數課題研究。在天津、河北統計部門的積極配合下,經過持續研究和修改完善,構建了基于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的區域發展指數評價指標體系,并進行了指數測算,對區域發展情況進行監測評價。
一、京津冀區域發展指數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京津冀區域發展指數評價指標體系圍繞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構建,包括5個一級指標、18個二級指標和48個三級指標。
京津冀區域發展指數的評價指標體系
一級指標
|
二級指標
|
三級指標
|
權重
|
創新發展
|
創新投入
|
每萬常住人口專業技術人員數
|
2
|
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相當于
地區生產總值的比例
|
3
|
||
科學技術支出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重
|
2
|
||
創新產出
|
每萬常住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
|
2.5
|
|
技術市場成交額占全國的比重
|
2.5
|
||
高技術產業新產品銷售收入占新產品銷售收入比重
|
2
|
||
創新效率
|
每億元研發投入經費的專利授權量
|
3
|
|
勞動生產率
|
3
|
||
協調發展
|
區域協調
|
?。ㄊ校┘壢司?span>GDP差距
|
3
|
縣(市、區)人均GDP差距
|
3
|
||
?。ㄊ校┘壢司话愎差A算支出差距
|
2.5
|
||
城鄉協調
|
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
|
3
|
|
城鎮化率
|
2.5
|
||
精神文明物質文明協調
|
文體娛樂業固定資產投資與地區生產總值之比
|
2
|
|
居民文教娛樂服務支出占居民家庭消費支出比重
|
2
|
||
互聯網普及率
|
2
|
||
綠色發展
|
節能減排
|
單位GDP能耗
|
2
|
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
|
2
|
||
單位GDP二氧化硫排放量
|
1
|
||
空氣質量
|
全年空氣質量二級以上天數比重
|
1.5
|
|
PM2.5平均濃度[5]
|
2.5
|
||
綠色投資
|
節能環保支出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重
|
2
|
|
環境污染治理投資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
|
2
|
||
生態建設
|
人均城市綠地面積
|
2
|
|
濕地面積占轄區面積比重
|
1
|
||
人均水資源量
|
2
|
||
地表水劣V類比例
|
2
|
||
開放發展
|
利用外資
|
實際利用外資額與地區生產總值之比
|
3
|
新注冊外資企業數占新注冊企業總數比重
|
2
|
||
對外投資
|
對外直接投資與地區生產總值之比
|
3
|
|
對外承包工程完成營業額與地區生產總值之比
|
2
|
||
貿易開放
|
貨物和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與地區生產總值之比
|
2
|
|
高技術產品出口額占出口額比重
|
3
|
||
人員往來
|
對外勞務合作派出勞務人數與常住人口之比
|
2
|
|
入境旅游人數與國內外游客接待量之比
|
3
|
||
共享發展
|
基本公共
服務共享
|
人均一般公共服務支出
|
1.5
|
城鄉基本養老保險覆蓋面
|
1
|
||
每千常住人口衛生技術人員數
|
1
|
||
生均公共財政預算教育經費
|
1
|
||
接受就業指導與登記求職人數之比
|
0.5
|
||
基礎設施
共享
|
基礎設施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比重
|
3
|
|
高速公路里程密度
|
1
|
||
鐵路里程密度
|
1
|
||
教育公平[6]
|
本科錄取率的地區差距
|
2
|
|
大專及以上學歷人數占6歲及以上常住人口比重
|
2
|
||
中、小學專任教師與在校生之比
|
1
|
||
脫貧攻堅
|
最低生活保障人數占常住人口比重
|
2.5
|
|
貧困發生率
|
2.5
|
二、京津冀區域發展指數測算方法
在使用該指標體系測算指數時,一是以2010年作為基期并設指數值為100,然后通過時序變化,觀察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和共享5個分領域指標值和區域發展綜合指標值的變動趨勢。二是分別計算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和共享發展5個分指數,然后合成為京津冀區域發展總指數。
1.權重確定
一是對指標體系中的一級指標采取了均等權重的形式,每個一級指標為20分。
二是對三級指標采用專家打分的形式賦予權重。課題組邀請區域發展、對外貿易、環境經濟、公共服務等相關領域專家共計10人,每位專家分別對三級指標獨立進行權重打分,再由課題組綜合分析評估,最后設定三級指標的權重。
2.標準化處理
為保證各指標層的可加性,首先對各指標值進行標準化處理。以指標的2010年取值為基準1,根據正向指標和逆向指標的差異,對各指標進行標準化處理。處理方法如下:yt為某指標的測算值,y2010為某指標2010年的測算值,pt為標準化后的指標值,其中,t=2010,2018。
正向指標標準化處理:

逆向指標標準化處理:

3.指數合成
使用指數加權法進行綜合評價,得出各級指標的指數值。
指數加權分析法的基本公式為:
綜合指數S =ΣPi* Wi
其中,Pi是經過無量綱化處理后得到的測評值,該值乘以相應的權重Wi可得到一個分指標的分值,Wi為第i個分指標的權重值;分別計算出各項分指標的分值后再進行加總得到各級指標的綜合指數。
通過對指標標準化處理,加權求和得到二級指標、一級指標的值以及最終的總指數值。首先,以2010年為基期,對每一年的三級指標進行標準化處理,得到三級指標標準值;隨后,對每一年三級指標加權求和得到二級指標值,并依此方法得到一級指標值,即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和共享發展分指數值;最后,對5個分指數值加權求和得到每一年的京津冀區域發展總指數,根據指數變化情況,觀察區域發展變化情況。
[1]2018年指數根據當年初步統計數據測算。
[2]指數測算以2010年為基期,數值為100。
[3]指的是一般公共預算支出中的教育、社會保障、就業和醫療衛生支出的合計。
[4]該指標數據為人口抽樣調查樣本數據。
[5]由于PM2.5于2013年統計發布,因此2012年及以前的數據為根據PM10數據變化趨勢進行推算。
[6]教育公平是機會公平的主要體現,不等同于教育公共服務共享。